KR脱硫技术的多次试验与探讨
随着市场对品种钢生产的要求不断增多,公司内部对品种钢生产进行了较大调整,特别是为更好发挥l号、2号真空精炼技术的优势,二炼钢厂承担了大量高难度品种和新试品种钢的生产,但经过脱硫处理的铁水量仅占实际消耗铁水的41.82%,远远满足不了生产高质量钢的要求。为此,公司和二炼钢厂就如何挖掘KR脱硫生产能力进行多次研讨,并组织了一些试验,如:改双罐为三罐脱硫、高炉罐直接脱硫等,都因条件不具备而取消。1999年公司决定扩大二炼钢厂铁水脱硫能力,实现全脱硫处理,在全面分析比较选用喷吹和搅拌式脱硫工艺优缺点后,决定仍采取KR脱硫工艺,其理由是:KR搅拌式脱硫工艺在二炼钢厂已生产20余年,移动破碎站在熟练掌握的基础上还有创新,技术经济指标较原设计有大幅度提高和改善,如用CaO取代CaC,、铁水温降减少、深脱硫效果W([S])≤0.002%的罐次比率在96%以上、搅拌头寿命夕>500次、吨铁脱硫处理成本≤18元、铁损<2%,这些技术经济指标与国内外相关钢厂铁水脱硫工艺相比,表现了较明显的优点。
从上述比较可见,脱硫剂单耗低,脱硫效果稳定,处理时间周期短等特点,明显优于喷吹法。由此2000年11月23日,由国内设计的我国第一台140万t的2号KR脱硫“一搅双扒”装置在二炼钢厂建成投产,加上原有1号KR处理量90万t,年脱硫铁水可达230万t的能力。
按二炼钢厂KR脱硫生产技术的进程,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:第一阶段(1978~1995年)提高铁水脱硫的生产能力,脱硫铁水产量达30万t/a;制砂机第二阶段(1995--2001年)进一步挖掘扩大脱硫能力的过程,脱硫产量以每年10万t速度递增,1999年达93.4万t;第三阶段(2001~2002年)具备了铁水全脱硫的能力,2002年实际脱硫铁水达165万t。表2列出了1998--2003年6月脱硫主要经济指标的对比。
德国“KUTTNER”公司,在脱硫技术上处于国际这一领域先进水平,在技术交流中了解的情况如表3。
KR脱硫法的最大问题是搅拌头寿命很低而制约该项技术发展,二炼钢厂从1996年对延长KR搅拌头进行技术攻关,通过不断改进工艺操作和搅拌头烘烤技术(图1),使搅拌头寿命逐年明显提高,其中最高寿命达637次,由于脱硫搅拌头寿命显著提高,铁水脱硫成本逐年下降,现吨铁脱硫成本为18元。